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智、刘玉婷)7月25日,首届“长茗杯”土家茶王斗茶赛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科技小院举行,28家本土茶企精选宜红茶样同台竞逐。这场聚焦品质比拼与文化传承的“茶叶选美”,让百年宜红在比拼中焕发新彩。
活动现场,6名评茶师组成专家评审团,通过称样、投茶、冲泡、出汤等规范流程,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维度展开综合审评。“条索紧细带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汤色红艳;滋味鲜醇,叶底红亮。”评审团一致认为,参赛样品品质出众,充分展现了五峰茶企对宜红茶的品质把控与工艺传承。
此次大赛创新采用“专家评审+企业自评”双轨模式,专家以专业标准进行感官评审,茶企代表则互相盲评打分。“茶企说好茶”环节中,各企业代表从生态茶园培育、传统工艺坚守到文化内涵挖掘,分享品质坚守、品牌塑造的经验和感悟。
经过多轮角逐,由常乐茶业自主研发的宜红工夫茶“仙露”产品摘得桂冠。“赛事活动让我们茶企间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技艺和品质。”常乐茶业公司负责人沈小波激动地说。“宜红茶的精髓在匠心,参赛既是技艺检验,更是为产业发展聚能。”五峰茶业协会会长马驰表示。
五峰是中俄蒙万里茶道茶源地,五峰宜红茶在十九世纪曾远销欧亚。如今,这份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生。2013年,五峰宜红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划定1.6万公顷核心产区,从原料到加工全程实施严格标准。“为守护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建立了市级非遗传承人体系,7名传承人活跃在制茶一线,以‘传帮带’延续传统工艺。”五峰茶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成栋介绍,该县还依托古茶道遗址、茶商历史等资源,开发茶文化研学路线,让百年茶香始终守护着文化根脉。
“人才是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刘成栋说,近年来五峰通过标准化培养、以赛促训、产教融合等方式,打造出“三峡茶师”培养体系,开发“宜红茶制作”等省级培训项目,在县职教中心开设茶学专业,每年培养200余名专业人才。通过“制茶技能大赛”选拔优秀茶师,与省农科院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近两年累计培训茶农5200余人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宜红茶能香飘百余年,既靠“守茶人”代代接力,也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赛事活动期间,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与五峰县农业农村局签订《共同推进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五峰茶叶科技小院为阵地,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深度协作。五峰茶叶科技小院还被授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示范基地”,并成立五峰宜红茶研究院。
“通过互动交流合作,加快形成标准化、统一化发展格局。”五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寿天表示,该县将常态化举办斗茶等活动,持续深化院县合作,通过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以科技社会化服务赋能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