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26载桥梁设计路,她敢于创新,心有敬畏

更新时间:2025-05-02 18:03:00

新华社武汉5月2日电 题:26载桥梁设计路,她敢于创新,心有敬畏

新华社记者闫睿

夜色在长江武汉段上晕染开来,全国劳动模范、湖北交投集团交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常英的办公室里亮如白昼。她演示着一款三维模型,指尖在虚拟桥塔间轻盈游走,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跳动。“我们正在开展‘桥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研究,将无人机测绘、智能传感器等技术融入桥梁设计。桥梁具备了‘神经中枢’系统,就能自己感知健康。”常英和团队又一次将目光瞄准行业前沿。

从业26年来,常英率队完成了13座长江大桥和20多座汉江大桥的设计,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多个“首座”、世界桥梁史上多个“最大跨度”,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4月24日,在双柳长江大桥建设现场,常英在猫道上查看主缆架设情况。(吴迪 摄)

连接湖北黄石、黄冈两地的鄂东长江大桥,是世界第二大跨径的混合梁斜拉桥,曾被视作中国桥梁界的“试验场”。2003年,参加工作才5年的常英接受了大桥的设计任务,任项目负责人。

“为保证长江主航道不受桥墩影响,大桥的跨径需达近千米。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常英说,“挑战前所未有,唯有自主创新。”团队扎在黄石的江边一年多,历经上百次调整,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有的技术后来被写入行业标准,成为中国桥梁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后来,常英又被派往湖北恩施,主持设计主跨338米的拱桥。“当时设计沪渝高速上的拱桥,要接两个分洞隧道。因为桥面宽,不同于常规使用四根钢管,我提出用六根钢管,桥的结构受力、稳定性会更好。”

“当时反对声音很大。”常英说,后来有关方召集国内顶尖专家研讨,自己据理力争,说服了大家。拱桥从通车到现在,已稳定运行了16年。

“敢于坚持是因为心中有敬畏。”常英说,在桥梁设计中,首要确保的就是安全。人要有敬畏心,敬畏自然、生命、规章和职业。

常英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不学习就会落后,这是行业铁律。”常英说,自己以前是单纯的桥梁结构工程师,现在肩负着综合型设计师重任,一定要懂材料、设备、工艺,把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新技术用到桥梁设计上。

4月24日,在双柳长江大桥建设现场,常英在中交二航局数智平台上查看施工情况。(吴迪 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常英团队里。“他们敢想,更具创新范儿。”但常英仍会反复叮嘱,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先将基本功练扎实,“就像建桥,地基不稳,再漂亮的造型都是空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追赶到引领,常英的职业进程,也是中国桥梁业的发展之路。她手中的设计笔,标注着工匠精神的刻度。多年来,团队创新成果在多座长江大桥上得到应用,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亿元。团队也被授予“全国十大桥梁英雄团队”。

“上学时就觉得,江上的大桥是流动的史诗。一笔一画,都要经得起百年风雨的审阅。”常英的话语里藏着初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