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经开区星海社区,一场“变客为主”的暖心转变正在上演。8月11日,社区“星星相夕”志愿服务队内十余位随迁老人陪伴4位独居长者同游合肥海洋世界,这场“银龄之约”,不仅让随迁老人找到了精神寄托,更搭建起新老居民融合的暖心桥梁。
“小老”志愿者携手“老老”独居老人
“陈老年纪大了,咱们可得把他牵好!”
8月11日,合肥海洋世界迎来了来自经开区星海社区的4位“老朋友”和数十名“小老朋友”。这是由星海社区联合Home尧泰汉海慈善专项基金、合肥(尧泰汉海)海洋世界开展的志愿活动。
星海社居委、润生社工工作人员陪同韩巧云老人参观、记录海洋馆
这数十名“小老朋友”,来自星海社区“星星相夕”志愿服务队。这4位“老朋友”是高龄独居老人,同时也是“窗帘之约”服务对象。他们随子女迁居合肥,逐渐在这座城市找到价值和归属感,并用爱心和行动编织起温暖的互助网络。
“感谢大家的陪伴和帮助,托你们的福,我们今天玩得很开心!”活动结束后,颇受大家照顾的85岁陈炳亮老人在“星星相夕”志愿服务队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自拍视频,用简单的言语感谢陪伴他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从曾经陌生的“新合肥人”,到如今的“银龄使者”,这支服务队不仅陪伴独居老人游览城市美景,更通过“小老人帮老老人”的模式,搭建起社区养老的爱心桥梁。
陈炳亮老人和海豚近距离互动
星海社区破解“漂族老人”融入难题
经开区星海社区居住有5000多户居民,辖区“漂族老人”占比较大,大多是随子女迁居合肥的陪读老人。
这些银发“新市民”虽然肩负着照顾第三代的重担,却因语言不通、习惯差异等原因,长期困于“家门到校门”的两点一线,像一座座“孤岛”散落在城市的繁华之中。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不少老人来肥多年却连小区邻居都不认识,异乡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作为基层工作者,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星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梦月表示,今年3月至4月,社区一直在谋划成立一支由“漂族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合肥。
星星相夕志愿团队成员搀扶徐本芬老人参观海洋馆
今年5月,星海社区推出“星星相夕”志愿服务队,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发动社区活动积极分子担任“银龄宣传员”。令人惊喜的是,短短一个月,就有三十余位“漂族老人”主动加入。
经过“方言传声筒”等特色破冰活动,这些曾经陌生的老人们逐渐打开了心扉。安庆籍老人组建了黄梅戏班,爱跳舞的阿姨们成立了舞蹈队,更有擅长歌唱的老人开设了公益课堂。“社区搭台、老人享乐”的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让“漂族老人”找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在欢声笑语中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社区支持网络。
当社区温暖遇见长者力量
成立之初,社区不仅提供活动场地、平台和机会,更让有特长的老人担任兴趣小组带头人。这让曾经默默无闻的陪读老人,摇身变为社区舞台的主角。
来自淮南寿县的邸道章今年60岁,作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还是辖区黄梅戏班的领头人。谈及此次同游景点的活动,邸道章觉得既开心又有成就感。
老人们用手机记录海洋馆表演
“从‘星星相夕’志愿服务队成员们的话语和行动中,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星海社区工作人员何春红告诉记者,老人们的日常回馈更令人动容。他们为物业管理、邻里调解出谋划策,还走街串巷进行垃圾分类督导。
“辖区有位于宝良老人,他是退伍军人、老党员,曾亲身参与核试验,他将自身经历当作故事分享给辖区的孩子们。”李梦月感慨,当社会给予长者展示价值的舞台,他们回报的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代际传承的精神力量。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王雅雯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