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历史文脉 活化利用创新
——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综述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去年以来,市文物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扎实有效落实国家、省文物局各项部署要求,围绕“一屏三地”功能定位,躬身实干、锐意进取,全市文物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度先行
加强文物安全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体责任、文物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使用单位直接责任的文物安全责任机制,提升文物领域责任落实、抢险保护、隐患排查、督查监管、技术防范“五大体系”建设水平。去年以来,市人大通过《关于加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决定》,依法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市文物局联合市检察院、市纪委监委印发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办法(试行)》,持续推动文物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协同检察部门扎实开展长城保护检察监督“回头看”活动,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落图”工作,严格文物涉建项目审批和监管,着力构建文物安全“大保护”格局。印发全市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方案,深入开展矿山开采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专项排查整治等10余项专项行动,实地对草沟井古城等16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各类安全隐患27个,下发督办通知4份,已整改到位10个。全力抓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加速处理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隐患,坚决消化“存量”、遏制“增量”,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
造册入账
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家底
去年4月19日,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张掖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22个市直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张掖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县域为单元列出普查“时间表”,明确普查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全市先后组织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第二次会议,举办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田野调查成果分析暨业务培训班,选派业务骨干先后参加西北片区、全省文物普查培训;市、县区两级财政落实普查经费235万元,购置笔记本电脑、RTK四普野外调查终端、高精度北斗地图定位软件、单反数码相机,以及普查工作服、工具包等装备;组建成立了由60名普查队员为成员的6支文物普查小组,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全市1270处三普文物点和长城点段进行全面普查复核。普查队员克服山大沟深自然条件约束,翻山越岭,不畏艰险,积极推进普查工作,践行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至目前,全市复核三普文物点1270处,复核比例100%,已复核长城点段520处,复核比例56%;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市县平台搭建和上报文物数据审核工作。
夯基铸魂
主动争取文物建设项目
文物是凝固的时光,更是流动的文明血脉。一年来,全市文物系统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理念,深入研究国家、省上相关政策,把握资金扶持方向,全力推进项目谋划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聚焦“两长”(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及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打造,2024年度落实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2907.7万元,其中文物保护资金1455万元,实施了张掖大佛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童子寺石窟安防工程、山丹县博物馆馆藏瓷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18项文物保护项目,完成山丹峡口数字化保护项目等12个文物保护工程市级初验、甲子墩墓群安防工程省级终验,组织开展18项文物保护工程检查。争取到位2025年度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5366万元,其中国家文物保护资金3644万元,位居全省第一;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1448万元,位居全省第二,较上年度增长84.54%。马蹄寺石窟群、张掖大佛寺、骆驼城遗址、黑水国遗址、文殊寺石窟作为河西走廊历史遗迹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高效推动文物审批事项,完成兰张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高台县甘电投盐池滩110千伏送出线路等8项省、市重点项目文物保护行政许可审批;审核上报甘州区平山湖330KV输变电工程项目330KV送出线路等基本建设项目19项;参与《张掖市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2项各类规划、报告修编,及时反馈文物保护意见,实现文物保护与重点项目协同推进,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突破
提升文博场馆公共服务能力
市文物局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国有免费开放文博机构规范管理,去年全市7座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晋升等级,22座各类博物馆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1座,二级博物馆6座,三级博物馆1座,全市各类博物馆达108座,彰显张掖历史文化的“大博物馆”架构初步形成。顺应文旅融合时代大潮,从“高冷殿堂”到“城市文化会客厅”,市、县区博物馆纪念馆坚持以服务人民大众、讲好张掖故事、传播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为己任,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记忆,追忆峥嵘岁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博物馆研学,行走的课堂”等文博研学教育,举办“古韵遗风砖画拓片”“夜游博物馆”等各类展览社教活动200多场次,参观人次突破300万。以市博物馆为例,去年举办“金石文华”——张掖历代拓片展等8个特色展览,策划“行走的博物馆”文化宣教活动36场次,为青少年量身定制10余个沉浸式、互动式展教融合特色研学项目,开展“文博大课堂”等各类科普教育主题活动60余场次,接待客游近25.2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超38.8%。同时,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联动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石窝会议纪念馆、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等革命文物场馆,坚持旧址和展馆展示利用为一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面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受众突破200万人次。
古韵新生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发展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化遗产留得住,更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年来,市文物局持续深化文物研究阐释,先后整理出版《马蹄寺石窟群摩崖佛塔考古调查报告》《河西石窟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发表《甘肃民乐圣佛寺石窟调查简报》《马蹄寺石窟群藏传佛教遗迹——浮雕舍利塔》,开展省级课题《张掖明代长城调查与防御体系研究报告》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协助开展《千年石窟、匠心传承》网络主题活动宣传拍摄;参与编写《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张掖卷》;全市3家文博机构的4件(套)文物赴法国参加“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特展;市、县区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场馆自媒体账号发布社教活动新闻稿件、文物展览及藏品推介图文500余篇,视频信息300余条。今年3月10日,《中国日报》整版报道我市全面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两线”落图工作和山丹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就以及四普工作;今年4月,协助芒果TV《平民英雄》拍摄组,完成两位文博从业人员文物保护事迹外景拍摄。县区博物馆与湖南芒果数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交流活动、技术支持、策展合作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实施的张掖东仓和高总兵宅院片区建筑改造与提升工程,将为“文物+”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尝试,全市文化遗产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宣传传播、展示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