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29岁外卖骑手眼中现“虫翅”,一点点向眼中央逼近,医生提醒:这些症状需警惕

更新时间:2025-09-01 14:38:00

【来源:钱江晚报】

“医生,我眼睛会不会瞎呀,好害怕!”小骆(化名)一进眼科门诊就焦急地边说边比画,惊慌溢于言表。 “右眼里长了片像‘昆虫翅膀’的怪东西,视力逐渐模糊,快把我眼睛遮住了。”

如“爬山虎”

一点点向眼中央逼近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吴晶一边安抚情这位忧心忡忡、情绪有点失控的年轻人,一边通过专业的裂隙灯显微镜,看到了揪心的一幕:其眼球表面(结膜)上,长出了一片异常增生的组织,形状确如“昆虫翅膀”,向中央的“黑眼球”(角膜)攀爬……这正是导致他视力下降、眼红不适的元凶!医学上称之为翼状胬肉。

经过仔细询问,找到了关键线索:29岁的小骆从事外卖工作,长年累月在户外奔波。“没做好防护,眼睛会饱受强烈紫外线照射,此外,风沙、干燥等环境刺激也会加重病情。”吴晶解释,这片巨大的胬肉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角膜散光加重、眼球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失明!

小骆回忆,大约5年前就发现自己右眼长了一颗小肿物(胬肉),起初不明显就没在意。慢慢地,他感觉眼睛有点不舒服,老是眼红,异物感越来越严重;因忙着挣钱,去医院一拖再拖,直至小肿物如“爬山虎”一点点向眼中央逼近,视力逐渐下降,也影响到外观(被同伴取笑),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像夏天,戴太阳镜会影响视线,抢单赶时间送,哪顾得上啊!”小骆得知发病原因既后悔又无奈。

吴晶很快为小骆安排了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从患者自身健康的结膜(通常是上方球结膜)取一小块富含干细胞的健康组织,移植到切除胬肉后的缺损区域。这些干细胞就像‘种子’,能促进健康眼表组织再生修复,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抑制胬肉组织的重新生长,还将降低复发率,反应轻、愈合快。”

术后,那片恼人的“翅膀”消失了,小骆的视力也随之逐渐恢复。“现在眼睛舒服多了,看东西也清晰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上周,来医院复查时,小骆难掩兴奋,并表达了感激之情。

“虫翅眼”偏爱户外工作者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沈丽君介绍,翼状胬肉也称为角膜上皮翼状胬肉,主要发生在眼角膜表面的角膜上皮组织中。 它通常呈现为一块略微隆起、有时带有血丝的、呈翼状或菜花状的物质,因形状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紫外线辐射是引发翼状胬肉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刺激眼表组织发生异常增生、血管化,最终形成这种向角膜侵犯的纤维血管膜。此外,风沙、干燥等环境刺激也会加重病情。

“此种视力危机多发于长期户外工作者(如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人、农民、司机等)。遗传对翼状胬肉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样环境下有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遗传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

沈丽君主任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挽救视力,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出现这些症状需留意:翼状胬肉初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异物感、红血丝,极易被忽视;而一旦发现眼白有异常增生组织向黑眼珠方向生长,或出现视力下降、眼红、异物感加重,应及早就医并采用合适手术方式。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也很重要。

预防重于治疗,沈丽君主任提醒,在户外活动, 特别是夏日阳光下,务必佩戴能100%阻挡UVA和UVB的防紫外线太阳镜,并戴上宽檐帽,最大限度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克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14